【女性癌症殺手】早期乳癌未必要做化療 醫生:基因檢測助測復發率免過度治療
發布時間: 2020/11/10 17:38
最後更新: 2020/11/10 17:40
患乳癌,就要做化療?原來未必。以往醫生大多建議病人做足化療以防後患,但其實化療的療效因人而異,做了並不代表復發風險因而變低。現時有新的基因檢測,可為早期患者預測復發機率、化療對自身的功效,來協助醫生制定治療方案,以免「做多咗」過度治療。
為乳癌病人制定相應治療方案,醫生主要會考慮癌症期數、腫瘤特性,其次就是歲數。外科專科醫生馬國權解釋:「打個比喻,期數好比場火燒到幾遠,現在身體起火,若火勢擴散至淋巴或其他器官,就較大火。而腫瘤的屬性,就代表火種有幾易燃,若是天拿水,少許火種都要好小心。若為塑膠、不易起火,相對去到晚期亦惡化得較慢。」以這兩個因素定奪治療方向,年紀則影響治療取態,愈年輕就愈進取,愈年老就愈保守。
化療副作用嚇怕患者
針對乳癌的治療方法有5種:手術、化療、標靶治療、電療和賀爾蒙治療,1期患者做手術切除腫瘤後,醫生會依據病理報告去判斷是否需要做化療。若達2期,腫瘤大甚或至擴散至淋巴,則較大機會要做化療,術前、術後做視乎腫瘤大小、病人意願,而香港因缺乏篩查,乳癌患者求醫時大多確診為2至3期。
受電視電影、大眾輿論的影響,病人對於化療的負面印象仍然根深柢固。「好似會好嚴重,甩晒頭髮要戴頭巾、常常嘔等,其實隨醫學進步,副作用有相應的藥物去減輕。過程相對比以前來得輕鬆,但都仍然辛苦。」馬醫生指持續作嘔作悶、掉髮、手腳麻痺等會對病人生活造成困擾,甚至影響其心理狀況,見過有病人因太辛苦、接受不了自己的模樣而情緒低落、患上抑鬱症,甚至有自殘的念頭。
近年乳癌個案不單愈來愈多,病人亦有年輕化趨勢,部分更是30多歲的在職媽媽,若每個都用進取的治療方案,而病人正值壯年黃金期,無論生理、心理、家庭都會因而受影響。馬醫生更指,嚴重的副作用有可能傷心臟、影響骨髓,化療亦會抑制病人免疫力,以致感染疾病的風險提高,有機會致命。
「有殺錯無放過」或致過度治療
到底化療是否每個病人都要做?以往醫生會根據病理學反應、癌細胞分裂等級等作分析,去估計復發機率,繼而判斷病人應否做化療。馬醫生形容為像「入試身室試衫」,分大、中、細碼幾類數據,再套入不同病人的癌症報告作比對,而判斷其為高復發風險,抑或低復發風險,再思考應否做化療。但醫生的取態大多傾向進取,持「有殺錯無放過」的態度,期望為病人做到最足。
馬醫生解釋:「因為若不做化療,病人復發時我們是無法賠償他們的健康的。若做了化療,即使將來復發,病人都會覺得已做到最盡、醫生也盡力了,沒辦法。故在此情況下,醫生好有誘因去叫病人做多點、做足點,避免後悔。」
不過,在此取態下,某些病人有機會「做多咗」,以致過度治療。「過度治療意指病人做了化療後,卻不能從中獲得『減低復發、延長壽命』等好處,反而額外承受了不必要的副作用。」而病人化療後的病情走向無法作比對,即使不復發也好,病人和醫生往往都難以得知是否化療帶來的功效。
基因檢測解決臨床判斷的誤差
面對過度治療的風險,以及化療副作用的沉重負擔,醫學界近年建議乳癌1期病人可做復發基因檢測。測試可使用病人過往的樣本,做完手術當外科醫生看過病理報告後,若就應否做化療未有明確方向時,便可建議病人去做測試;不限歲數,只要淋巴沒感染、腫瘤大約1至2厘米左右,賀爾蒙受體呈陽性,HER2受體呈陰性等,相對屬性較善良的一類,就屬灰色地帶、「踩界」一族。
坊間有多個基因測試可做,其中一種名為「Oncotype DX®安可待®乳癌腫瘤基因表現檢測」可為早期乳癌患者評估復發機率,以及預測化療的額外得益,以提供更精準及個人化的術後判斷和治療決策。醫生便會根據基因測試報告,作個人化建議。「相對用大圍的數據作比對,基因測試就更貼身和準確。用自己的腫瘤、基因做測試,醫生可因應數據,為病人度身訂造出合適的治療方案。」
馬醫生補充,一項名為TAILORx的大型研究顯示,經臨床判斷出的高危族群,經基因測試後,才發現有7成多其實屬低危,做化療並無幫助,另只有27%為傳統臨床判斷、基因測試下同屬高危族群、需做化療。
以往有些基因測試只預測到復發風險,屬高危還是低危,但不能分析病人應否做化療。有人即使是高危復發者,但做化療都未必有幫助,兩者並非綫性關係,高危復發與做化療之間也不存在等號,可以有出入。
早期病人可受惠
有44歲的病人,乳房腫瘤大至4厘米,若循傳統方式判斷,醫生或已轉介病人去腫瘤科打化療。但基因檢測報告卻顯示,病人化療的作用只得1.6%的存活率增長。「即差不多50、60個同樣的病人當中,只有1個做化療有幫助。我們以3%做Cut-off,3%才值得做,1%就不需做。」
而另一位同歲數的病人,腫瘤只得約1厘米,但生長速度高達40%。以往同樣會建議她做化療,但基因報告卻顯示她的化療療效低於1%,這些病人同樣因做了基因測試,才避過了過度治療。
腫瘤生長速度、大小、癌細胞分裂指數等治療方案考慮因素,許多時都並非一面倒指向好或壞,就如上述兩個個案都存在矛盾位,馬醫生指報告數據有助引領醫生判斷。「香港的1期乳癌患者大概佔2至3成,當中有一半是踩入化療『灰色地帶』的病人。基因測試能幫助早期的癌症病人,若成功避過化療,可減輕在職媽媽的負擔,也毋須額外做傷身體的療法;隨住港人對乳癌的意識漸漸普及,愈多人於早期發現病症時,基因測試的應用就更多,更多人可從中受惠。」
記者:吳霆俊